汽车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品牌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汽车产品走出国门,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海外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国内车企面临的痛点,因此迫切需要针对汽车行业海外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防控策略进行相关的研究。
车展是车企展示品牌旗下最新款车型,以及提高汽车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产品不仅仅参与国内车展,也会走出国门,参与海外车展。在企业参与海外展会时,如果没有排查参展地竞争对手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往往会带来侵权风险。一旦涉及侵权纠纷,往往会遭遇产品拦截,还有可能面临法院强制执行的禁令。
随着我国汽车品牌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汽车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然而国外车企龙头聚集,专利布局成熟;国内汽车企业将产品销往国外时,可能会遇到专利侵权风险,如果权利人起诉并被法院判定侵权,往往会面临高额赔偿,还有可能面临法院强制执行的禁令,会使公司前期的研发和生产的成本投入无法收回。
国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较早,以美国为例,美国最早的专利法制定于1790年,1870年美国又颁布了第一部商标法。除此之外在,美国在《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规定对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以及进口贸易中的其他不公平行为进行调查,即著名的“337条款”。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才着手建立。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侵权及防控意识相对较弱,对国外的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专利申请与保护制度、执法制度都不甚了解;在与外商进行商业活动时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带来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国内申请人向国外申请专利,主要是通过巴黎公约直接申请,或通过PCT条约申请国际专利;无论是通过巴黎公约申请还是通过PCT条约进行申请,都需要支付昂贵的国外官费、律师费和国内代理费、翻译费等。除了申请费用,企业还需根据专利申请类型和维持时间缴纳不同价格的年费。因此,企业海外专利布局成本高压力大,多数企业海外专利布局较少。
我国专利战略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主,大部分专利并未走出国门,在国外的布局也集中于当前市场需求较大的发达国家,缺乏全球性战略格局;美国、日本则将专利战略作为争夺国际市场和获取财富的利器,不仅重视在发达国家专利战略布局,对发展中国家也实施超前布局。
对于汽车行业,国外龙头聚集,专利布局成熟;车企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时候容易进入专利丛林,碰到专利壁垒,带来专利侵权风险。
近年来,在欧美知名展会上,已发生多起我国参展企业展台被组展方搜查、展品被扣押或没收事件,甚至参展人员被拘禁。为了避免上述风险,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应对:一是参展企业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参展前对展会举办国专利保护制度及有关的法律程序与规定进行充分了解;二是参展企业对于自身的参展产品,提前准备好专利证书,做好专利标记,对于潜在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调研分析,确保产品在不侵权的情况下进行参展;三是准备专业的团队运用法律武器和手段为企业维权。在面对侵权纠纷时,首先要确定自身是否构成侵权。在收到临时禁令时,也可以对临时禁令提起复议。
企业未能在产品外销的前期布局阶段系统化开展专利侵权预警工作,是导致产品遭遇侵权诉讼的主要原因。在产品出海前的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侵权预警分析工作,能够有效地防止产品步入他人的保护范围。
针对出口产品,首先应当对产品整体进行风险排查,确定风险部件,针对风险部件展开全面专利检索,筛选出侵权风险较高的专利,进行风险分析,结合侵权分析结论制定相应的策略。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出国门,出口海外。面对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海外侵权风险。